<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运城>风情运城>运城国保
        第七批
        发表时间:2020-12-10 16:21

          

          

           北池稷王庙位于新绛县北池村。是一座主祭农耕业始祖-后稷神的庙宇,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百大新发现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全省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稷王庙。庙内现有文物建筑共7座,皆为明清遗构,庙院整体呈四合院布局。建筑保存完整、气势宏伟,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与科研价值。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建于北池村西北相对高出地坪的自然台地上,庙址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建筑面积558.4平方米。

          庙南舞台后设有水池,东、北两侧下临土崖,土崖外壁以条砖包砌,壁体上沿砌花栏墙兼做院落围墙,其东南角建有玉皇楼一座。

          庙院南侧居中建戏台,其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山门(现已不存)与土地祠。院北一字并列建正殿(稷王殿)与东、西耳殿,由于地形所限,西侧耳殿面宽三间,东侧耳殿仅为一间;院落两侧分列配殿各三间,其形制、规模各不相同。整个庙院规模虽小,但其布局相对完整且独具特色,非寻常所见的对称布局。同时,各建筑檐下及屋顶还大量使用了砖、木、石雕及琉璃构件,这些精美的艺术构件不但反映出建造者的高超技艺,同时还对各建筑进行了极好的装饰,使其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北阳城砖塔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中部,创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塔坐北向南,为一座方形七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约8.1米。方形砖砌塔基,现高0.25米,长宽皆1.88米,占地面积约3.5平方米。塔身底部南北辟佛龛,内设圆雕砂石坐佛1尊,头部已毁,残高0.75米,宽0.43米,座高0.26米。塔身方形,塔壁素面,一至六级叠涩出檐,塔刹已毁。2013年5月3日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位于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中,坐北向南,南北长71米,东西宽24.5米,占地面积约1739.5平方米,建筑面积347平方米。混元宝殿梁脊板记载,始建于元延佑元年(1314)至元延佑七年(1320),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原有戏台、献殿、玉皇殿、混元宝殿,两侧有配殿、廊房。现仅存献殿、混元宝殿、配殿、东廊房。献殿为清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卷棚顶,两面山墙为水磨砖墙。混元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椽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圆形通面额枋,通额上施七朵五铺作双下昂斗栱。斗、栱、昂墩实、硕大、粗犷,具有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据梁脊板记载,西配殿为清代建筑,东配殿为明代建筑,东廊房为清代建筑。长春观曾被改建成村办学校。2009年,省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了全面维修。长春观是研究元代道教建筑在民间影响力和研究元、清建筑形制及构造特色的宝贵资料。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村遗址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1100米,1987年12月调查,未发掘,据自然剖面观察,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暴露有豆、盆、瓮等器物残片,均为灰黑陶。遗址保存完整。

          东庄遗址位于芮城县永乐镇岳村自然村南300米的黄河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20万平米。东庄村遗址于1955年冬发现,1958年5、6月发掘,遗存主要为仰韶文化早期。遗迹有灰坑、窑址、房址和墓葬等,出土有仰韶文化早期的泥质红陶、灰陶及夹砂红陶片,纹饰有附加堆纹、线纹、弦纹、黑彩宽带纹、圆点纹等,器型有尖底瓶、敞口钵、双耳罐、深腹瓮等,石器有斧、刀、锛等。这时人类社会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

          东庄村仰韶文化遗存处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的中间环节,它对于正确理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迄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冯古庄墓地,位于山西省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新绛县,以两周墓为主。2014年7月21日,冯古庄墓地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魏城遗址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1996年1月12日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唐代木结构建筑五龙庙相毗邻,为“芮城八景”中的“魏城春色”所指的风景地点,城址平面呈方形。东西城墙现存很少,唯有北城墙保存较好,位于五龙庙北;南城墙局部位于永乐宫宫门内。该遗址文化堆积有三种:一为从墓葬中出土有西周的青铜器和其它细石器;二为发现有战国时代的筒瓦、板瓦和鬲、豆等;三为在北城中部有少量的汉代堆积,包括汉代粗直绳纹和筒瓦残片甚多。该城始建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秦、汉,至汉末城即废弃。城南村因位于古魏城之南,而取名城南;柴村原为古魏城的柴市,取名柴村,故现在的城南村、柴村皆因古魏城而命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城关王庙位于盐湖区中城街道办事处红旗西街61号。据民国版《解州全志》载大殿建于明代;据献殿梁记,献殿重修于清咸丰元年(1851)。整体布局坐东朝西,东西长64.616米,南北宽31.875米,占地面积2059.64平方米。采用以山门、牌坊、献殿、正殿、春秋楼为中轴线,两侧配以部将祠、白马祠、钟楼、鼓楼、南北廊房,其它建筑已毁,仅存中轴线上的山门、献殿、正殿和现代建的春秋楼。院内放置有各时期碑记6通。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该牌坊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清代盐提举仇嘉谟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节牌坊。结构为四柱三门式,坐北朝南,方向北偏西45°,通高约15米,占地面积23.9平方米。石砌长方形台基两座,皆长316米、宽2.58米、高15米,两座台基之间为过路通道。牌坊通体石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蟠龙鸱吻。檐正、背面皆悬石匾,额枋枋身浮雕有人物故事,花板饰有花草图案,阑额刻有额题。牌坊次间平面呈八字,是明间两根中柱正、背面斜向45°出枋,与次间的各两根边柱组合而成的。四边楼皆为单檐歇山顶,边柱均阴刻对联,檐下悬石匾,枋身雕花草,阑额刻额题。此外,基座前后原有卧狮2对现存郭家庄村委会。郭家庄碑楼群创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共5座碑楼。路东2座,皆坐东朝西,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毓镜神道碑楼和仇氏三兄弟德行碑楼;路西3座,坐座西朝东,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氏五碑碑楼、赵太君节寿碑楼和薛太君节孝碑楼。均为石质仿木结构,建于石砌台基上。除仇毓镜神道碑楼为十字歇山顶外,余均为单檐歇山顶。碑楼正侧面多悬有石匾额枋多浮雕装饰图案,石柱镌刻对联等。

          

          寿圣寺舍利塔位于芮城县舍利东街29号,创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明清历代重修,俗称“塔寺”,“塔寺晨钟”被列为“芮城八景”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侵华日军所毁,现仅存宋塔一座。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寿圣寺舍利塔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体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6米,南面开门。以上各层四面设假门,塔身挺拔秀丽,向上每层逐收,成一锥状轮廓,下三层塔檐为砖体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四层以上塔檐均以一层砖叠涩挑出,保持唐塔叠涩出檐的遗风,塔顶为铁覆钵顶。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原设有木制楼板,可随木梯逐级攀登,木梯民国初年被土匪焚毁,2011年重新恢复木梯。塔内存有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挺劲流畅,宋代画风清晰可辩。另外还有研究塔寺历史沿革的重要石刻《戒师润公塔铭》现存于县博物馆。

          

          上冯圣母庙位于埝掌镇上冯村,坐北面南,占地面积约为93.1平方米。圣母殿创建于元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柱头斗拱四铺作单下昂,当心间、补间铺作出斜拱,柱头卷刹明显,当心间立柱为八棱柱、栏额出头、普拍枋斜打掌、殿内设八棱金柱,皆保留了元代风格。室内两山墙上方有悬塑天宫楼阁,后墙留背光悬塑痕迹。看亭为明代建筑,面阔、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设龟首屋,立柱砍刹明显,设三踩斗拱,置斜拱、鸳鸯拱,昂头、耍头雕饰龙凤和云图,梁架中心设八边形藻井,中心为垂莲柱,斗拱五踩。庙内保存有元代及清代重修碑3通。1985年,县政府公布为县保单位。2008年,完成圣母殿维修。1996年,公布为省保单位。2011年,争取到专项资金,对看亭进行了保护修缮。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宋村永兴寺

          时代:金-民国

          地址:垣曲县华峰乡宋村

          级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村永兴寺(又名重兴寺)位于垣曲县县城东南26.4公里华峰乡的宋村东,南北长121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座北面南,现存建筑有北殿、东耳房、东、西厢房、永兴砖塔。永兴寺创建于西魏大同四年(538年),后多次修葺。北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板筒灰瓦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形制,蚂蚱形耍头,仅当心间施补间铺作一朵,出45度斜昂。后檐当心间亦仅施补间铺作一朵,令拱两侧出下昂形双耳、颇具宋金时期古建筑遗风。屋顶脊兽为黄绿琉璃相间。大殿历代多次重修,梁架基本保持宋金风格。北殿内原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释迦牟尼石像与基座,佛像一九九九年被盗。佛像基上窄下宽,四面中部各有阴刻浮雕佛像,正面佛像两侧阴刻楷书文字。2006年基座搬移至垣曲县自然博物馆。东、西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两椽,为民国建造。该寺南约百米处的六角砖塔保护完好,为清代建筑,原有的山门、过庭、献殿等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北殿檩椽部分腐朽,后墙外掩埋近0.5米,东、西墙体有开裂,护墙砖部分剥落。

          1995年被垣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实施了永兴寺大殿保护修缮工程。

          佛像基座正面左侧铭文:

          “维大魏大统十四年(548年—编者)岁次戊辰/七月庚寅朔廿一日庚戊使持/节骠绮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建州邵郡河阳河内汲郡黎/阳诸军事散骑常侍会议华阴县开/国侯恒农杨标仰惟慈重欲报/□极遂采石名山上为考仪/同妣郡君敬造释迦牟尼像/一区高八尺真应既崇容仪圆/备若夫起像相迎须发自堕固/以同贯矣”。

          佛像基座右侧铭文:

          所志既果爰发洪愿愿圣主/祚昌万叶大丞相肃清无外/考仪同妣郡君神生净土漏/尽解脱先师七世存亡眷属共/事智识广及一切值佛闻法/同超彼岸乃作颂曰/顾复之重欲报实深采石名山/妙匠是勘应形八尺仪比真金/慎相好圆满非浮非沉既同起像/相迎须鬓君王道广黔黎□慎/考妣神生净信爰及□/类同归大振”。

          

          

          夏县文庙大成殿位于城内解放南路。坐北朝南,文庙做为历代祭祀孔子的儒教场所,创建于宋,元、明时期累加修葺,明嘉靖三十四年河东持续百日大地震,大成殿独存城中,历届县令相继修缮保存完整,依中轴线依次建有万代宗师坊、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及东西厢房,后因年久失修毁坏,仅大成殿独存。大成殿东西长35米,南北宽24米,总面积84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多为明代构件,局部仍保留了宋、元时期建筑风格,柱头卷刹之制、驼峰的运用、椽头斜搭掌工艺代表了早期建筑做法与承袭。,在结构力学上达到了很高技术水平,屋顶及两山花琉璃艺术更是精美绝伦。1985年,公布为县保单位,2004年,公布为市保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家文物局下拨专项资金,完成了大成殿整体抬升修缮保护工程。

          薛嵩墓位于水头镇大张村西300米处。东西500米,南北200米,分布面积约100000平方米。薛嵩(?-772),河东万泉(今山西省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曾任尚书右仆射、相州(河南省安阳市)刺史,昭义军节度使、封平阳郡王。墓地坐北面南,现存圆形封土1座,底径约24米,高约3.5米。墓前500米处立唐大历八年(773)神道碑1通,碑为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6.3米,碑文隶书,记载了薛嵩的生平事迹,由程浩撰文,韩秀实书丹。1965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争取到专项经费新建碑楼一座,对薛嵩神道碑进行了妥善保护。

          

          台头庙是一座主祭东岳帝兼祀道教诸神的庙宇,始建年代暂无可考,据庙内碑文记载,元、明、清时期均有多次重修增建。现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其中古建面积1300余平方米。台头庙现存古建筑10座,其中元代建筑多达5座。整体规模宏大、形制古朴,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中门、献殿、正殿、东西配殿、东西过殿及东西耳殿,2013年5月3日河津台头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头庙在解放前,曾做驻军、办学使用,1947年—1949年王震将军曾在台头庙创办了二纵小学(现新疆八一小学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台头庙划归粮食部门做贮粮办公使用。2009年文物局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对台头庙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修缮。2013年,市委、市政府以台头庙文物古迹为依托,以龙门文化为主题,按照“三街两轴一中心”的整体规划,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台头庙文化广场,工程于当年底竣工并对市民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台头庙举办的戏剧演出和其它文体表演比赛多达100余场次。目前,台头庙基础设施完备,文化氛围浓厚,古玩书画市场也在此设立,已成为我市提升城市品味、彰显文化底蕴的一处新亮点,是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横北倗国墓地位于绛县横水镇横北村。西周墓地。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4年山西省、市文物部门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2007年年底发掘结束。共发掘西周墓葬1266座,初步研究表明,此处为西周时期封国倗国。该墓地不仅出土了包括荒帷在内的各类大量珍贵文物,还有大批金文资料,对研究晋国早期及西周历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05年横北西周倗国墓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荣获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2006年8期《文物》杂志上登载了最初两座大墓的发掘简报。目前该墓地已回填。2004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大佛寺原名清凉院,又名佛阁寺,创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寺院座北朝南,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06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山门、天王殿、大殿及两侧钟楼、鼓楼、碑廊、文殊殿、普贤殿、十八罗汉洞和十殿阎君洞。大殿内正中有金代土雕大佛一尊,比例适度,工艺考究,栩栩如生。十殿阎君洞系在土崖开凿而成,洞内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塑像13尊,形象逼真,为元代泥塑艺术精品。2013年5月3日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文庙位于绛县古绛镇紫金山路,坐北朝南,南北长90米,东西宽47米,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创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元大德七年(1303)、明正德十一年(1516)、清代各朝均有修葺,五进院落布局,原中轴线建有山门、泮池、棂星门、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牌楼、明伦堂、敬一亭,东西建有乡贤祠、名官祠、奎光楼、省性亭、东西廪、进往斋、麟经楼等建筑,现存大成殿为元代建筑,明伦堂为清代建筑。明伦堂砖砌台基,宽19米,深11.3米,高0.93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七架无廊前后乳柎用二柱。庙内存有明清修葺碑刻7通。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10670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现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所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元、明、清屡经增修。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

          泮池,水深丈余,池边筑有石栏,夹砌石坊,坊上刻有鲤鱼跃龙门图案,进水口为原雕龙头。

          棂星门,原为木砌,明代正德间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

          大成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前献台、望柱石栏板。在2002年的抢修中,又发现献台前龙坡,雕刻精美。将其重归原址。

          2002年,恢复了东西厢房、大成门、山门等建筑,维修了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照壁等,使文庙成为新绛的又一开放旅游景点。 

          金胜庄遗址: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断面暴露有三层间隔7~14厘米的白灰面。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泥质红陶及夹砂红陶片,采集有尖底瓶、钵、盆、罐、豆、鬲等器物残片。1987年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陶曲腹罐。纹饰分圆点弧形三角纹、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还采集有石斧、石刀、石铲等。为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保存完整。

                匼河遗址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60--80万年,属于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风陵渡镇匼河村,在其黄河沿岸北自独头沟,南至南沟的长达13.5千米范围内,发现有旧石器和化石地点16处,形成匼河旧石器地点群。1957年发现,1959年又做了进一步调查,1960、1963、1978、1980年分别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

                匼河遗址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种类有三棱大尖状器、砍斫器、刮削器、石球、石核等160余件,原料主要为石英岩,匼河遗址中发现的用于狩猎的石球,表明当时已出现了狩猎经济的萌芽,其石器组合独具特点,代表了一种文化性质,被考古界命名为“匼河文化”,匼河遗址的特质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命名增加了一个新内容。匼河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斑鹿、扁角鹿、肿骨鹿、德氏水牛、东方剑齿象、水牛、野猪、野牛、师氏剑齿象和纳玛象等13种;根据动物学分析,当时匼河一带气候比今天更为温暖湿润,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以及河湖沼泽。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与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位于绛县南樊镇西堡村。坐北朝南,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据石匾题刻,创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由石牌坊和石碑楼两部分组成。牌坊石条基,宽4.6米,深3.1米,高1米,全青石砌造,总高约10米。六柱五门,重檐庑殿顶,脊饰、瓦当、椽飞均为仿木构形式雕刻,上置七攒平身科斗栱,夹杆石为圆雕石狮门墩。主门正中石匾上刻“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之妻李恭人节孝坊”、“嘉庆八年(1804)” 题款。其额枋、斗栱、阑额等部位,有多种形式的石雕装饰,基本反映并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石雕工艺。牌坊东南侧附建一石碑楼。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柳泰山庙位于山西省绛县南樊镇南柳村。庙院坐北朝南,原布局为: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侧有钟、鼓楼,东、西廊房,阎王殿、娘娘殿,东西耳房,后土殿、圣母殿,三王殿、火神殿。至抗日战争时期,正殿、阎王殿、娘娘殿以南的建筑全部毁坏。现存建筑总计9座,建筑时代由元至清,基本对称分布,均为单檐悬山顶,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与研究价值。1985年12月被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塔位于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平面呈八边形,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判断为宋代建筑。塔通体十一级,楼阁式砖塔,塔身八角形,高约30米。一层塔檐砖雕仿木结构斗拱,二层以上皆出叠涩砖檐。除九和十一层,其他各层正南面均有砖券拱门。各层高度由下至上逐渐收缩。

          

          南阳法王庙又称“玄帝庙”,位于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西。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坐西向东,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68.3米,南北宽46米,总面积3141.8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山门、乐楼、法王殿及两侧牛王马王殿、瘟神药王殿、十帅殿、后土殿、七星殿和九曜殿。南阳法王庙整体保存较好,布局完整,对研究明清时期道教建筑形制及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3年5月3日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坡头遗址位于芮城县东北25公里的陌南镇寺里村和坡头村南半部,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900米,堆积有6、7米之厚,分布面积22万多平米。该遗址早在1955年即已发现, 1965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芮城县博物馆和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盐湖区博物馆先后征集到寺里村东清凉寺附近出土的一批玉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开始了专门调查和正式发掘。

          遗址内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有仰韶文化枣园晚期、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具有整个中原地区从前仰韶时期到夏时期的全部文化遗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2003年深秋~2005年初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与市、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遗址西侧的清凉寺墓地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累计清理不同阶段的史前墓葬355座,拥有众多殉人的龙山文化时期墓葬,在全国绝无仅有;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共200余件,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随葬成批玉器年代最早的墓地之一。清凉寺墓地的发现,轰动国内外。特别是其中的清凉寺墓地所发掘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到龙山时期主要墓葬,其随葬品和墓葬形制的变化,表现出社会生活中贫富分化、阶层出现和礼制形成,反映了中原地区史前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历程,而这一时期正是故事传说中尧舜禹时代。它对于诠释中原地区史前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复兴历程具有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典型标本,被评为“二00四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获得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乔寺碑楼位于绛县横水镇乔寺村,坐西向东,单体建筑,平面长方形,建筑面积44.2平方米。碑文记载,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石砌台基宽17米,深 2.60米,高1.50米,楼身约高15米。楼身六间,单檐歇山顶。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乔晋芳撰,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均为仿木斗栱砖雕,三踩单翘,龙形耍头,有椽飞,并雕有人物、花卉,砖雕、石雕皆十分繁复而华丽。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掌关帝庙位于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掌关帝庙初创于元。明弘治八年(1495年)、清顺治、乾隆年间均有修葺。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皆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檐下有20根石雕柱,其中11根为浮雕盘龙柱,另9根为浅平雕龙柱,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上乘之作。

          山王墓地位于山西省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西泰山庙地,属汾河下游南岸的二级台地。东西100米,南北310米,面积3.1万平方米。墓地现大部分为耕地,局部已为民居,2008年东边断崖上暴露有五座土坑竖穴墓,并发现有高1.1米、宽0.7米的盗洞。2007年8月份,村民王印顺取土建房时挖开一西周墓葬,出土一批青铜器。河津市文物部门在公安机关配合下,追缴回三件器物:青铜鼎、青铜盘、青铜壶盖,每件器物上均有铭文,其中,青铜鼎和青铜盘通过山西省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这几件器物的器形、纹饰看,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而铭文明确有“共王”字样,应为周共王器物。这是近年来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范围首次出土准确属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2013年5月3日山王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张村圣庵寺塔位于临猗县北景乡张村中部,宋代建筑。为六边形砖塔,塔基占地面积约26平方米,塔边长约15米,七层,高约1162米。第一层塔檐下有仿木
        结构斗棋装饰,为斗口出耍头把头交项作形制。一层正面辟洞门,券门以上各层皆为实心。二层以上叠涩出檐。三层正面辟洞门,侧面辟假直棂窗,第三、四层每面皆辟仿木
        结构直棂窗。塔身收分不大显得稳重。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兴国寺塔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北街。原为太平兴国寺内存塔,现寺已被毁,仅存塔1座,坐北朝南,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9米,建于宋嘉佑八年(1063)。塔基平面八角形,边长11.4米,占地面积129.96平方米,台基高1.5米。塔身砖砌,一层四面辟门,南门通塔室,塔内为八角空筒形结构。塔外壁一至四层塔檐设仿木构砖雕斗拱,五层以上叠涩出檐。塔壁嵌民国三十年(1941)维修塔基碣1方。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旱泉塔位于万荣县高村乡卓里村东2.5公里孤峰山西麓,原为孤山槛泉寺建筑之一,寺庙创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塔为金代建筑,现寺毁塔存。塔为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米,11级。塔基呈正方形,一层为须弥座式,塔身一层南向辟砖券拱龛,一至四层施仿木构砖雕斗栱檐,四层每面施斗栱一朵,五层以上叠涩出檐。

          

          稷王山塔位于万荣县汉薛镇柳林庄村东2000米的稷王山顶峰,创建于宋元佑二年(1087)。北宋元佑时,一妇人笃信佛教,云游四方,终未见归,其二子在稷王山建七级浮图,以表思母之情,以示向善之心。该塔基现与地平,塔身为砖砌八角形,七级密檐式,通高23米。

          

          李家大院位于万荣县高村乡闫景村,创建于清道光年间,院落总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现存院落7座,为清末民初建筑群。李氏家族由农业发迹后经营商业,成为商业资本家,后发展成工业资本家。李家大院皆为竖井式二进四合院,建筑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徽式建筑和欧洲哥特式建筑三大风格,用材考究,雕刻精细,以石雕、木雕、砖雕着称,是晋南商家民宅的典型代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稀世罕见的三雕艺术、善行天下的美德美行是李家大院三大亮点。

          西王村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南侧的黄河北岸,其遗存主要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

          遗址平面东西约350米,南北约300米,分布面积10.5平米。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对此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385平米。

          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吕梁山一线,其中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时,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屋建造技术大大改进,房内面积增大,分间布局兴起。生产工具中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钻孔技术普遍推广,骨器、角器、蚌器及陶质生产工具种类增多,制作用品精细,它们反映了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中男子地位逐渐提高,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

          下阳城遗址,位于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南的金鸡堡以北,该城筑于西周时期,属虢国之重邑。下阳城遗址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公里,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的“金鸡夜月”为平陆古八景之一。

          据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载:“金鸡堡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积石为丘,俗称十二连城。”《春秋左传》载,晋侯假道以灭虢,灭下阳即此。清代梁迪游此,想到虞公不听贤臣宫子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谏喻,知虞将亡,以其族行,不无感慨,留诗《下阳》:

          虞虢重关在下阳,自焚塞邑事堪伤。

          辅车谏切原非懦,壁马计行已兆亡。

          容易熏心惟玩好,由来逆耳是忠良。

          族行终不忘乡国,遗庙犹存涧道旁。

          下阳,或作夏阳,现存遗址为春秋时期遗存城墙,现存东城墙南段约80米,残高4—6米,厚3—5米,城墙附近曾有大量陶片和春秋铜器出土,其下为门里古墓群。

          

          玄帝庙是一座祭祀玄武大帝的道教庙宇。该庙创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竣工,前后历时34年之久,此后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行重修。现庙院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中古建面积为820余平方米,2013年5月3日玄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帝庙整体布局古扑庄严、建筑主次分明,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香亭、正殿、圣公圣母祠四座建筑,属典型明代建筑。玄帝庙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建筑屋面均为琉璃覆顶,故又称“琉璃庙”。玄帝庙琉璃色泽以绿、蓝为主,雕饰造型别致,图案内容丰富,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仍色泽鲜艳、釉面光滑,实属上乘之作,对研究明清时期河津乃至全国的琉璃烧制技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科学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玄帝庙划归粮食部门做贮粮办公使用,但从未进行过任何文物本体的保护修缮。近年来,玄帝庙更是屋面破损、筒瓦脱落,部分建筑随时有倒塌危险,保护修缮迫在眉睫。2008年文物局成立后,主动出击,将玄帝庙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积极跑项目、争资金,于2013年落实国家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对玄帝庙进行全面保护修缮。工程于2014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底竣工验收。

                薛瑄家庙及墓地:薛瑄是明代思想家,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明代从祀孔庙第一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薛瑄出生于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晚年辞官居家讲学、着述。薛瑄家庙及墓地位于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创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薛瑄六世孙薛兰重建,整体布局为一进四合院。村西300米为薛瑄墓地,古柏幽森,气象肃穆,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

          猗氏故城现存城墙,南墙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1万多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最高8.7米, 厚19~21米间,夯土层厚度9~ 10厘米。
        猗氏故城附近有关猗顿的遗迹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宅旁有陶朱公祠、盐运道以及桃园、杏园、桑园、绣花园共300余亩。 

               永兴寺塔,俗称“闾原头塔”,位于临猗县猗氏镇闾原头自然村东约200米。据清康熙《猗氏县志》载,原为永兴寺附属建筑,现寺毁仅存塔。坐北向 南,寺院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宋代修复,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毁于大地震,清康熙年间原址重建,20世纪40年代初毁于战火,仅存宋塔一座。塔方形九级楼阁式实心砖塔,一层边长2.93米、塔体残高15米,叠涩砖出檐;二至五层塔身砖砌方柱,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柱头设把头交项作铺作,四至五层柱头置栌斗,六层之上跑砖砌筑塔身。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坂古盐道位于平陆县北20公里的中条山北麓,全长约8公里,路面现存2—4米宽。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版《平陆县志》载:“虞坂,一名盐坂,在县东北七十里,《战国策》伯乐遇骐骥困盐车处。该盐道开凿于西周初年,明正德八年(1513年)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20世纪50年代初废弃。

          整个盐道依山开凿,一面靠崖(内),一面临沟(外),蜿蜒崎岖,工程险峻,是历史上河东盐池自开发以来往秦、豫运销的主要通道。全长虽只有8公里左右,但沿途文化遗迹多处,且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探索河东盐池开发史、本地区的古代交通史和解盐或潞盐运销史的重要遗迹,同时对研究古虞地方史和开发盐道旅游业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国古城遗址位于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为春秋时古虞国都城,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   

          现存城外廓南墙300余米,墙基宽15—20米,夯层厚6-8厘米。据探测原城分内外二城,内城方圆不过10余亩,外城南北长而东西短,城墙系用木板打夯筑城。现东部已成大沟,城墙上部无一完存,下部尚有遗迹。在城内灰层中出土有红陶、灰陶、石器等物,遗址局部破坏。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璧城位于汾河南岸,北朝时期处于北周与北齐的分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着名的古战场之-一。始筑于西魏大统四 年(538),北周保定二年(562)置勋州,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 )城始荒废。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古城遗址东西长420米,南北宽500米,城南残垣高0.8~3米。在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该遗址对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战争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龙寺塔位于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村东,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为七级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约23米,塔基平面为正方形,实心。一至六层仿木砖雕塔檐,施斗栱,一至五层正面辟拱门,三、四层侧面设假门。塔身呈抛物线造型,塔刹为葫芦形,方形攒尖刹座。

          周家庄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四周,地处涑水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500米,分布面积为500万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厚1~3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发现18座,采集有泥质灰陶、红陶,夹砂灰陶等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素面等。2004年至今,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发掘。发掘情况在2005年度、2006年度《中国文物报》上发表。该遗址对研究涑水河流域聚落址分布及文化形态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65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池神庙位于盐湖区南城街道办事处解放南路南段,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元宪宗三年(1253)重建,明清多有维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二代遗构。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5米,占地面积21600平方米,整个建筑依据地形而建,北高南低,高低层叠,错落有致,背负卧云岗,俯瞰盐池,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从北向南中轴线上原依次排列有歌薰楼、舜弹琴处木牌坊、海光楼、连三戏台,最后为并列三大殿。现仅存三大殿和连三戏台以及西厢房等建筑。三大殿形制相近,结构简洁。其中中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四周回廊,檐下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补间铺作每间两朵,唯副阶廊下补间铺作一攒。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连三戏台面阔七间,进深四椽,明间用一柱造,单檐硬山顶。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海光楼。池神庙是自唐以来历代统治阶级为敬奉盐神而设立的神庙。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池禁墙位于盐湖区南城街道办事处解放南路南端。据《河东盐法备览•禁垣》载,明成化十年(1474)由御史王臣所筑,正德十二年(1517)进行加厚重修,立有碑记。绕盐池一周,在北侧开有东禁门、中禁门和西禁门,现存残长40公里;南侧保存较差,但原墙痕迹仍在。墙基宽3-6米,残高2-4米不等,墙体夯筑,夯层厚0.08-0.10米。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