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台寺又名普化寺,坐落于新绛县城西北40华里光马村西侧,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据碑刻记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金大定、明昌年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局部重修,明清两代补修,由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迎殿、后大殿。
三滴法藏阁,面阔三间,高二层,悬山顶。下塑药师佛及胁侍菩萨,上奉地藏、观音二菩萨。金建释迦殿,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
元建后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塑一佛二菩萨。寺址兀立,四周一片平畴秀野,清静恬适。
董封戏台,又称泰山庙戏台,位于绛县安峪镇董封村中部。坐南向北,东西长32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属原黄飞虎庙(又叫泰山庙)中的一单体建筑,元代建筑风格,据原梁题记载,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嘉庆年间(1796—1820)修葺。2001年山西省古建所曾落架大修。砖构台基,高0.9米,台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粗矮,上施圆木大额枋,平梁为月梁式,前后檐下柱头斗栱五踩双昂。里转斗栱出45°斜栱,后檐大斗为梅花形,用翼形令栱。戏台前两侧保留有清代阎君殿排房建筑,西保留有原庙门楼,清代建筑,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八字墙,柱头翼形栱。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平关帝庙位于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西。常平关帝庙俗称关帝家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重修重建之物,系当地村民和关氏后裔为纪念关羽而建。庙宇坐北朝南,面积13937平方米,布局为中轴线对称,沿袭着我国古代“前朝后寝”之制。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石坊、山门、仪门、献殿、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东西两侧配以钟楼、鼓楼、木牌坊、廊房、官厅、官库、碑亭、太子殿,还有附属建筑祖宅塔和于宝庙,家庙内保存的二十九尊塑像极为珍贵,关羽、关夫人及侍臣、侍女等彩塑,是明代塑像之珍品,无论人物造型,设色搭配,还是塑像技术,堪称雕塑艺术之佳作,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垛后土庙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南。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据现存残碑记载,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延佑五年(1318)增建。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主体结构均为元代建筑。正殿砖石砌台基,宽15米,深12.7米,高1.2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前檐装修已不存。戏台,砖砌台基,宽10.9米,深9.1米,高1.2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施大额枋承托斗栱七朵,四铺作单下昂形制,蚂蚱形耍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戏台中间加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台。2006年5月25日,古垛后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村泰山庙大殿位于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盐湖区上王乡郭村。梁记板有元至正七年(1347)、明成化十四年(1478)、嘉靖二十七年(1548)、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修和清道光五年(1825)改建题记。据此判断该殿创建于元,明清屡次维修或稍作改建。泰山庙其它建筑早毁,仅存大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前檐明间和次间施圆木大额枋,上施四铺作单下昂斗拱七朵。两根平柱为八棱石雕螭龙柱,为明代重修时更换之物。梁架结构为前四椽栿压后乳栿通檐用四柱。院内立有重修正殿、岳庙和建造牛、马王二祠并塑诸神像石碑。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河墓群位于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500米青龙河与埝掌河之间的台地上。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250米,分布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1999年始多次发生盗挖案件,2004年9—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古墓多竖穴葬,随葬品以铜质鼎、豆、壶为主,还有编钟、鉴、匜、罍、铜贝,石磬,玉、骨圭、石贝、骨币、以及玉饰等。铜器纹饰多为云雷纹、蟠螭纹。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对研究东周时期的方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洋泰山庙位于瑶峰镇大洋村西部,“夏裴公路”东侧,现存大殿一座,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结构,东西长19米,南北宽10米,总面积19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梁架间墨书题记,元大德八年(1304)、明隆庆五年(1571)均有修葺,主体构件仍完整的保留了元代古建风格。1985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国家文物局批拨专项资金,对泰山庙进行了整体落架基础抬升保护修缮工程。
名称:北阳二郎庙
时代:元
地址: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
级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阳二郎庙位于蒲掌乡北阳村东隅。庙创建年代不清,现仅存北殿。座北向南,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四椽6.2米,建筑面积74.05平方米。立柱粗壮,柱头有复盆式卷刹,施阑额与普柏枋,厚度皆为一材。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铺间斗拱皆一朵,为四铺作单抄,当心间补间斗拱出45°斜拱,柱子与后檐斗拱用砖镶于墙内,单檐悬山顶。现有“大清康熙廿八年(1689年)三月九日重建”梁脊板,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碑一通。
历史沿革
创建年代不详
康熙廿八年(1689年)重修
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
正殿与东西配殿清代被毁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泥神像被毁
1995年北阳二郎庙被垣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6月,北阳二郎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北阳二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2014年2月实施了二郎庙北殿修缮工程。
吴吕后稷庙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吴吕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十三年(1788)先后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仅存水陆殿和戏台,均为元代遗构。水陆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门墩石上有元至正计十九年(1292)题记。戏台与水陆殿相对,砖砌台基高2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施圆形通长额枋,平柱向两侧外移,建筑风格尚存元代遗风。水陆殿前竖立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所立的重修后稷庙碑刻2通。
乔沟头玉皇庙位于泽掌镇乔沟头村。创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十一日大地震遭到破坏。嘉靖四十一年(1562)集资重建。
建筑座北向南。现存东西对称连三舞台、玉皇殿、马王殿等。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悬山式筒瓦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拱。占地面积为128平方米,为元代遗构。
连三舞台并列于大殿之前,形制相同,中台已毁,东西二台尚存。系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所建。东、西舞台均为歇山筒瓦顶造型。面阔2间,进深2间,台明宽4.5米,台高1.4米,面积为68.9平方米。东舞台的后场东南西三面壁上,留有清代后期蒲剧班社演出的戏台题壁,是珍贵的戏曲资料。
马王殿东西壁上留有清代壁画17平方米。
庙内还存有清顺治重修四明碑一通,明代刻石两块。
名称:埝堆玉皇庙
时代:元
地址:垣曲县皋落乡埝堆村
级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埝堆玉皇庙位于垣曲县皋落乡埝堆村,创建年代不祥,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81平方米,系道教庙宇。原庙制基本形制齐全,有山门、前殿、戏台、月台、正殿,东西偏殿、东西廊坊、碑廊。日军侵华时焚拆廊坊,文革时锤毁碑廊,历经朝代风雨,破败不堪,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为元代遗构。元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观粗放。
玉皇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前檐施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三柱。自民国后更无修葺,解放后做村办小学,后弃用。因长年无人看护,脊倒瓦落,殿内原塑神像,未知何时毁坏。四壁手绘壁画,湮灭不清。村道绕于殿后,路面高于殿基,一经雨水,灌漫殿堂。2013年修葺时基座应戏台加高一米,弃民国修葺之窗棂,复元代旧制之形制,青瓦红墙,高阶朱门,一显元风之粗犷大气。正殿供奉之神为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天公(天公祖)、玉皇上帝、老天爷、昊天上帝等。系中国神话中居三清之下最大的的神只,为众神之皇。玉皇为张姓,此殿幸存于埝堆张家庄也未免是一种机缘。
玉皇庙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前檐施通长圆木大额,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两柱。戏台因长年无修,脊倒瓦落,椽腐檩朽,2004年测量数据时,殿内堆放草料,后经一年,雨注墙塌,柱倒伏地,一片残败之景。幸2006年大力抢修,立柱换栿,寻一长楸做通殿之大额,复其旧制,于其原基抬高一米,乃显戏台之巍峨。戏台乃娱所祭祀之神只,宋金后,戏曲娱乐强化,而祭祀功能减弱,祭神之戏,言其娱神实为娱人,玉帝居大殿,村民坐月台,居北面南,神人同乐,一派洽然之象。
2004年6月申报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古栈道位于平陆县三门镇、坡底乡、曹川镇黄河岸边的石崖上,全长共11处32段,4032米。
黄河漕运始于秦汉,隋唐时有较大发展。中流砥柱以下河道险阻,逆水行船困难更大,便在沿河主要是北岸山岩上凿出许多牛鼻子状的石环或者是方形的孔洞,孔洞插上横木,辅上木板,就成为拉纤栈道,石环是用来挂钩拴绳的。现存的三门镇寨后村东南七里沟口河处,栈道长30米,开凿于黄河北岸的石崖间,顶部呈弧形,底部高河面2—3米,有牛鼻形、方形、长方形三种壁孔。往东到龙岩村(又名鳖盖)东南沿河处,栈道长70米。开凿于高河面2—5米的石崖下,顶部呈弧形,壁孔有牛鼻形、方形、长方形三种,牛鼻孔上留有纤绳磨损痕迹,方形孔、长方形孔多大栈道底部,深度0.4米以上。西寨、东寨、粮宿、前庄等同类栈道还有多处。数段崖壁上刻有文字和线条画。上述栈道遗址均为唐代遗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颁布为中国文化遗产。
稷山稷王庙又称后稷祠,位于稷山县城中心,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104米,东西宽87米,占地面积1008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泮池、过亭、姜嫄殿及两侧钟、鼓楼和东西垛殿。现存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于建筑皆为清代。稷山稷王庙建筑布局完整,木雕、石雕、琉璃内容丰富、雕技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云宫玉皇殿位于绛县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中学院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3平方米。据《闻喜县志》记载,创建于唐贞观八年(634),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再次进行修葺。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进行抢救性维修,2009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重点修缮。原建筑规模宏大,有1门6殿,布局紧密,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献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宫内建筑毁于火,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元始天尊像碑1通。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香关帝庙位于新绛县龙兴镇龙香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创建于宋代,明、清两代重修。
龙香关帝庙创建于宋代,明、清两代重修。现存戏台、献殿及正殿。
大殿为元代遗构。面阔3间,进深3间,悬山式屋顶,四铺作单下昂斗拱,补间施一朵斗拱,殿内用减柱造。殿内有关羽、周仓、关平等7尊塑像。据专家考证为元代作品。 献殿三楹为清时增建。舞台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所建。
妙道寺双塔
时代:宋 类别:古建筑
地址:临猗县猗氏镇兴教坊村内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6年(第六批)
妙道寺双塔位于临猗县猗氏镇兴教坊村内,原为妙道寺内建筑,现寺已毁,仅存东、西两塔,相距约80米,占地面积98平方米。据西塔地宫出土《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双塔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碑记载,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东塔与西塔形制相近,创建年代应相距不远。
西塔坐西朝东,由地宫、塔身组成。塔身现存六级,残高21.98米。一层边长5.42米,高约8米,檐部周匝设华拱两跳,檐上二层设平座。塔体施砖雕仿木构铺作。一层东向辟拱形塔门,门上部嵌半圆形门楣,楣部线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塔内沿外壁设梯道,顺时针盘旋而上,可至二层。西塔底层尚存地宫,地宫内出土有银棺、石函、舍利瓶等文物遗存数十件,为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信仰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东塔坐东朝西,现存七级,总高23.07米,底层边长4.95米。一层中空,二至七层皆为实心。一层西向辟拱券门,塔中设有佛龛,一、二层塔檐下部为砖雕五铺作斗拱,五至七层四面均以4根倚柱辟作三间,西向则设一拱门和两个直棂窗,造型美观。东塔附属文物为石碑及东塔三层西壁石佛头石碑: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双塔寺记》碑1通;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补修浮屠记》碣1方;石佛头1个,嵌于东塔三层西壁券门中部。
妙道寺双塔均为方形密檐式砖塔,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的砖砌方形楼阁式古塔,现已成为临猗县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对研究寺院建筑布局及宋代佛教文化有很重要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上郭村与邱家庄之间的鸣条岗上。古城城址大部被上郭村覆盖,古城残存城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上郭村平整土地和盖学校时拆除,现地面为耕地、学校围墙和村民宅院。闻喜至裴社公路和上郭至黄花岭公路从邱家庄墓地穿过,墓地现为耕地,种植有小麦等粮食作物,并有果树、杨树、桐树等乔木。198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刖人守囿车现世便引起了学界的轰动,后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如今是山西博物院珍藏的镇馆之宝。
三官庙,位于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俗称葫芦庙,为元代所建。
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的纪年显示,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
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井口枋上置四铺作单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设垂莲柱。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诸神将、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与建筑同期。
舜帝陵庙位于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南。据史料载,舜卒于鸣条,此地为鸣条岗西端,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6)修建陵庙。宋、元、明、清、民国皆有修葺。陵庙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分三部分,前为外城,中为陵区,后为庙寝亦称皇城,自成格局。南北通长700米,东西宽175米,占地面积122500平方米,外城已毁。陵区中轴线上依次为神道、山门、献殿、享厅、陵墓。陵墓系砖砌正方形,高2.9米,边长13.3米。庙寝又名“皇城”,或称“离乐城”。建于陵墓北部,前陵后庙的格局,在古墓葬、古庙宇中较为少见。皇城南墙起三个砖券门,皇城内轴线上依次有戏台、献殿、正殿、寝宫;两侧配钟、鼓楼。戏台为清代建筑,台前有卷棚式看棚为此地特有;献殿为明代遗构;正殿为元代建筑,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檐下皆施斗拱;寝宫系近年在原址上复建。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泉文庙位于万荣县万泉乡万泉村东部,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现有大成殿和琉璃影壁等建筑。大成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所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内供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太和元气”影壁镶嵌苍龙泻玉图,两旁砖雕对联:人文启孤峰教泽千秋开道统、至德留两涧宫墙数仞仰儒宗。院内植有千年唐柏7株,存有清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等碑刻。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初名碧落观。唐咸亨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至唐会昌五年(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的建筑损毁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入住,才又恢复了龙兴寺之名。
寺坐北朝南,现存大雄宝殿及殿后的十三级龙兴宝塔。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为元代遗构。殿内后槽设佛坛,内塑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9尊彩塑。
龙兴寺塔坐北朝南,紧邻大殿之后,唐建,原高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予以重修,外皮包以青砖,且增至13级,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寺内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国时重修碑记3通,经幢1座。
寨里关帝庙献殿位于盐湖区泓芝驿镇寨里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关帝庙其它建筑被毁,现仅存献殿。献殿东西长16.9米,南北宽7.282米,占地面积123.07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砖砌五花山墙。前后檐下皆施通圆木大额枋,上施四铺作单下昂斗拱九朵。大梁放置在前后檐大额枋上,不与下面立柱相对应,两次间柱略向明间靠近,外观上显得稍间较宽敞,而次间较狭窄,这种因地制宜的移柱造手法在古代建筑上较为罕见。梁架结构为四檩无廊式。梁架上皆施黑白色彩绘。结构简洁明快。屋顶为素板筒瓦,无脊饰。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