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运城>风情运城>运城国保
        第五批
        发表时间:2020-12-10 15:36

          

          

          泛舟禅师塔位于盐湖区大渠街道办事处寺北村东南50米。据塔铭载建造于唐贞元九年(793)。寺内其它建筑被毁,仅存该塔。塔坐北朝南,圆形单层,通体砖砌,占地面积25.95平方米,通高1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高度约占三分之一。塔基圆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其上为塔身,周围设方形砖柱8根将塔身分作8间。正南面辟门,塔室为六边形,顶部作叠涩式藻井。东南和西南两次间雕破子直棂窗。塔身北面嵌高1米、宽0.73米碑碣1方,记载建塔的经过。内容为当地人曲环为其好友且为皇族出身的泛舟禅师而建造的。上部塔檐叠涩伸出,外沿两层雕成仿木结构的椽、飞和沟头滴水。塔刹饰束带、覆钵、覆莲、仰莲、宝珠叠装。该塔为我国唐代单层圆形砖塔中的孤例,被载入《中国古代建筑史》教课书,有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位于新绛县城西北17公里光村。寺区林荫蔽日,寺址高耸。建筑高低层迭,错落有致。

          福胜寺于唐贞观年间敕建,宋、元两金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

          钟鼓二楼 耸峙于寺前两侧,中轴线自南往北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四进院落,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井然有序。

          弥陀殿五间 见方,四周围廊,重檐九脊顶,五铺作双下昂斗拱,梁架四椽袱与 后乳袱在金柱上搭交,纯系元制。殿内奉弥陀佛、 观音和大势至,背面悬塑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皆为建殿时原作。

          明代于两侧补塑四大天王与十八罗汉。菩萨、童子与罗汉像塑工最佳。后殿七间,二层,下层为三佛洞,上层为藏经阁。 洞内塑三世佛(释迦、燃灯、弥陀)及胁侍菩萨,均为明代作品,其中六躯胁 侍菩萨造型尤精。

          2001年福胜寺作为元、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芮城城隍庙位于芮城县城古魏镇黄河西街008号,俗称“南庙”,据民国版《芮城县志》记载,该庙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坐北朝南,历代皆有重修。原有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戏台、享亭、献殿、大殿、寝殿,现存主要建筑有享亭,献殿、大殿、寝殿,享亭两侧各有廊房九间,寝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城隍庙主要建筑保存较为完整,集宋、元、明、清四代古建筑风貌于一处,结构严谨,布局得当,雄浑壮丽,风姿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2011年国家投资418万元对文物本体进行维修;2012年投资95万元建设了消防系统工程; 2013年县政府投资604万元对城隍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完成了牌楼、钟、鼓楼、山门、管理用房、消防通道、文化广场铺装等工程;2014年县政府投资1.2亿元对城隍庙周边中医院、南关居民组、水利局办公大楼等进行拆迁,将城隍庙全貌凸显出来;2016年对投资306万元完成城隍庙碑廊、公厕及附属工程;2017年县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城隍庙进行第三次拆迁;投资64万元完成了安防工程。现在城隍庙已成为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县城北3公里的古魏镇中龙泉村,因庙内供奉水神“广仁王”,故名“广仁王庙”,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水涌出,故又称“五龙庙”,是我国现存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庙后有古魏城北城墙,后衬中条山,环境幽雅。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对广仁王庙院内的大殿及戏台文物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2015年我们与万科集团合作,总投资1000多万元对广仁王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2015年10月广仁王庙环境整治工程开工,2016年5月14日全面竣工。按照设计方案,工程加固了庙前坡地和三眼窑洞、周边围墙,铺砌了村民广场,整理了参观路径,增加了安消防监控设施、管理用房,并以广仁王庙为核心,对院落空间做了展示布置,新建序庭、斗拱庭、碑墙、古魏城遗址观景台、晋南古建筑展廊。建成后的广仁王庙,已成为山西古建博物馆和教学实践基地,每天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东下冯遗址位于埝掌镇东下冯村东、北部,青龙河在遗址的西北部穿过。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分布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惟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中断,而山西晋南地区作为历史上夏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自古就有“夏墟”之称,传说中的禹都安邑正是夏墟中心地带。1959年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1979年中科院考古所组织力量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时期双层回字形壕沟及一座商城遗存,从所获居住址、人工沟、陶窑、水井、灰坑、墓葬、石骨陶器及铜器的分析认定,认为东下冯文化与夏文化密不可分,《东下冯遗址发掘简报》及相关学术论着《东下冯遗址》业已出版发行。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探讨夏代晋南地区文化,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文化变迁和研究都有十分重要意义。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北25公里的西陌镇东升村,因位于陌南镇坡头村西,又称坡头寺。寺院处于中条山的甘枣山下,恭水源头的九龙口前,属丘陵地带。寺院背靠甘枣山,南面及东西两侧泉水环绕。四周峰峦秀异,涧壑清奇,泉甘而土肥,翠竹成林,四季气候宜人。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坐北朝南,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始建于唐,大殿创修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内原有建筑大部已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大殿保存完整,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征,永乐宫为宫廷式建筑手法,而清凉寺则是民式建筑的代表之作。寺院内现存碑刻十余通,其中元碑4通,明碑2通,清碑5通,对研究清凉寺的发展及历史沿革极具史料价值。

          

          稷益庙,位新绛县阳王镇。始建年代不详,祀奉后稷和伯益。民间俗称阳王庙。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益庙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年间重建,明弘治、正德年间扩建重修。据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

          现存建筑有舞台、正殿。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

          正殿内的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珍品。满布东南西三面,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内容以反映后稷生平事迹为主。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其中彩绘的朝三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斩蛟、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堪称我国古代壁画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稷益庙壁画在我国现存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它不同于佛教题材的敦煌壁画,也不同于道教内容的永乐宫壁画,更不同于儒释道合一的青龙寺壁画,而以古代传说故事为体裁,赞颂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事迹,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文物。

          

          

          临晋县衙

          时代:元至近代                  类别:古建筑

          地址:临猗县临晋镇西关村中部

          公布时间及批次:2001年(第五批)

          临晋县衙位于临晋镇唐柏街北侧。据清乾隆《清州府志》载,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据清乾隆、光绪、民国版《蒲州府志》或《临晋县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始至民国九年(1920)的550年间,历任知事对县衙均有重修或增修。县衙坐北朝南,东西长119米,南北宽237米,占地面积约40亩。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大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亦称上房)及后院衙舍,大堂前20米东西两侧建有六房,前50米西侧建有监狱。

          现存建筑中大堂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檐柱与额方使用圆木,壮硕粗大,柱头卷杀显着,覆盆式柱础,保留了元代建筑特征。二堂现存建筑为民国所修。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三堂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

          临晋县衙创建于元代的大堂建筑,本真、原生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县级行政机构的理政场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为研究元代衙署建筑的珍贵标本。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村砖雕墓位于稷山县稷峰镇马村西500米,据《段辑预修墓记》载,系马村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家族墓地。墓地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40米,占地面积224方米。共有墓葬14座,由北向南可分四、五排,一排比一排分散,呈扇面形。1978~197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清理了9座代表性墓葬,均为砖室墓,由墓道、墓室组成,墓壁有砖雕仿木构建筑装饰。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一般长约25米,宽约2.1米,高3.5-4米。覆斗式顶,墓室中间砖砌舞台并雕有杂剧人物和乐队等。出土有瓷灯、碗、枕及铜簪、熙宁元宝和天圣元宝等。1992年从吴城村整体搬迁一座清代建筑吴家祠堂正房三间作为展室和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的文昌庙过路戏台三间作为山门。1996年在这一墓地上,成立了山西省金墓博物馆。

          

          青龙寺位于稷山县稷峰镇马村西隅。据《稷山县志》及现存碑载,寺创建于唐龙朔二年(662),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93米,南北宽74米,占地面积6858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天王殿)、腰殿(韦驮殿)、大雄宝殿及两侧配殿和耳殿。寺内现存建筑腰殿、大雄宝殿、耳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代重建。现腰殿、大雄宝殿内保存有元代佛、道、儒三教水陆壁画186.08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西2000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63米,分布面积3780平方米,为唐至明时期蒲州故城西门外的黄河渡口遗  存。蒲州渡自古为关中与河东间重要通道。《史记•秦本记》、《隋书•食货志》、《通典》、《新唐书•地理志》等史书中对蒲津渡均有记载。春秋时名夏阳津,汉称临晋渡,唐改称蒲津,宋又名大庆关渡。明清时河床淤塞、抬高,河流倒岸,渡口逐渐萧条。20世纪40年代已没入水中,至60、70年代已深埋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1989、1991、1992年发掘3000余平方米,揭露有唐代的铁牛、铁人、铁山、铁镦柱和七星柱等;宋代的道路遗址、铁牛迁移工程遗迹及周边排水沟等;金元时期的建筑遗迹;明代的蒲津渡渡口、码头口、石堤坝、堤坝下柏木桩地基、南北向石砌路基。现存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石津记碑》1通及各时代的瓷片、砖瓦、铜钱等遗物。据文献记载,蒲津渡浮桥铁牛与对面的四尊铁牛相距400步,渡口西的铁牛至今未找到。2001年6月25日蒲津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州故城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西1000米,为北朝至明时期城址。据《山西通志》载,蒲州故城史称蒲坂,汉始建县,唐时为河中府所在地,金元皆重筑,规模略其半,明洪武四年(1371)重筑,并建四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城毁,后修复,明隆庆元年(1567)城墙包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皆曾维修,为历朝府、州、县治所长达1600余年,1947年废弃。现存城垣为明代在唐河中府的基础上所建,分大、小二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700米,分布面积408万平方米。大城为唐夯土城墙,现存东土门及东南角、东北角局部残垣,残长5-200米,残高0.4-12.5米,顶宽0.3-8米,墙基宽5-16米,夯土层厚0.10-0.15米。小城为明夯土包砖墙,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分布面积204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城门、瓮城、垛台、角楼及鼓楼遗址。城墙东、北部保存较好,西、南部残毁严重,残高1-12米,顶宽0.3-9米,墙基宽5-15米。城门进深21.5-25.5米,通宽6.9米,高约9 米。北门匾有明洪武六年(1373)落款。鼓楼平面呈方形,四面砖券门洞,西门匾为“应更思过”,南门匾为“薰风解愠”,北门原匾为“北斗在 望”,东门原匾“枕戈待旦”,今已佚。城内外采集有新石器、商、战国、汉代陶片,宋、金、明代瓷片,宋熙宁通宝。另存明铁铳1尊及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安邑县知县修建故城标记碑》1通。2001年6月25日蒲州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分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阴寺俗称卧佛寺,位于绛县卫庄镇张上村中,坐南朝北。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1米,占地面积为8748平方米。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北魏(396-534年),北周天和三年(568)初次整修,唐永徽元年(656)对该寺进行重修和扩建,后晋天福三年(928)、金大定二年(1180)、元大德元年(1297)及明清时期均有修缮。原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舍利塔。两侧分别排列有东配殿、西配殿、东耳殿、西耳殿、斋堂和僧舍。现仅存过殿和大雄宝殿。过殿台基为宋金时期遗存,木构为民国五年(1916)失火烧毁后,从附近范村整体搬迁来的1座家庙。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寺内保存有木雕像5尊,彩塑4尊,五代至清碑共7通。太阴寺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晋南早期建筑较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早期建筑的重要实例标本,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位于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奉祀的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相传后稷曾在万荣县东稷王山教民稼穑。庙内现存建筑有正殿、戏台。正殿无通长大梁承托,俗称“无梁殿”,其创建年代为北宋天圣元年(1023),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北宋庑殿顶建筑。戏台座南向北,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