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运城>风情运城>运城国保
        第四批
        发表时间:2020-12-10 11:53

          

              后土庙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是北京地坛之源,曾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神。汉文帝建庙,汉武帝立祠,从此后土祭祀成为国家三大祭祀之一,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祭祀。庙内现存山门、品字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萧墙碑等。秋风楼凭河而立,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单檐悬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

          按旧时规制,州衙正堂均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反映出历史上绛州显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

          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

          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

          中间青石板铺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楼一座。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行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北便是州署花园——绛守居园池。这些建筑像众星捧月般托起巍巍“绛州大堂”。

          大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原文是: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知绛州军时恪所刻。

          

          

          

        绛州鼓楼

          

          

          

        绛州钟楼

          

          

          

        绛州乐楼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

          其位于山西省运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三楼呈“品”字布局,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声闻数十里。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1983年予以抢救性维修。建筑形制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原有城隍庙,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台前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视野开阔。

          鼓楼,系元至正年间知州李荣祖创建,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199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并彩绘。

          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了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楼内梁架规正,别具一格,颇具古建价值。楼身基座东侧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重修鼓楼》碑石2通。

          

          

          西阴村遗址位于尉郭乡西阴村西峨嵋岭,俗称“灰土岭”之上。南北长约900米,东西430米,分布面积约为38.7万平方米。1925年清华大学古人类研究所李济博士率团考察涑水河流域史前人类古文化遗迹调查时发现,1926年李济主持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陶、石、骨器等新石器时代遗存。并在灰坑底部发现了一件经人工切割的半颗蚕茧化石。它是在我国境内首次由国人主持的考古发掘。李济先生所采用的分层和定点布方等方法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田野工作的先河,蚕茧化石的发现将中国的植桑养蚕史推进到4500年前,也实物验证了西阴村嫘祖养蚕这一悠久民俗传说。

          1994年,为纪念西阴遗址发掘70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试掘,发掘报告一经发表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西阴文化”被正式提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