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运城>风情运城>运城省保
        第三批
        发表时间:2021-12-01 10:39

          伯夷叔齐墓位于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南。东西宽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传为商末伯夷、叔齐之墓。据《史记•伯夷列 传》载:“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耻心,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唐时人据史载说法,在首阳山下修墓建祠。清光绪《山西通志》载,“伯夷、叔齐墓,在永济县南”。现墓地表存圆形封土堆2座,底径10-11米,残高3-3.5米。墓冢东部原有二贤祠,为宋代建筑,抗日战争时期被侵华日军烧毁。墓地原存《伯夷叔齐庙碑》、《封二贤碑》、《采薇歌碑》、《夷齐论碑》等多通,已散佚。现仅存《采薇歌碑》存于永济市博物馆内。1996年1月12日墓葬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灵公墓,俗称朝廷坟,位于绛县磨里镇焦家凹村南刘家自然村东约500米。春秋时代。据村中保留的明万历元年(1573)碑刻记载,提到此地称“晋陵冢”。地表现存圆形封土1座,周长约120米,高约10米。墓葬东西约30米,南北约30米,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有1963年绛县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标志碑1通,上云:“据史载,此为春秋时晋灵公墓,灵公名夷皋,贪残横暴,厚敛彤墙,尝为□□,杀无辜的厨师,为开玩笑射击群众,倘有避弹者即行杀戮,他的忠臣以死力谏,几遭暗算,这些草菅人命的暴行,终被赵盾之弟赵穿袭杀于桃园,他统治晋国十四年,公元前六二五年至六0七年,距今已有二五六九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古代史的重要资料,省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日公布列入人省文物保护之列,必须妥善保护,严禁开荒掘土和一切不利于塚墓保护工程等,违者,根据中央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以于惩处。”。封土上种松柏,周围有盗洞。

          保护范围:自朝庭坟高地中间起向南100米,向北80米,向东80米,向西150米。

          2006年以前由绛县文化局管理,2006年至今绛县文物局管理。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庄遗址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320余米,分布面积32万余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厚0.3-2.2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层、袋形灰坑、陶窑。地表发现大量陶片,采集有泥质及夹瓤红陶残片,其纹饰有线纹、黑彩条带纹及素面等,器物有平沿盆、盘、小口鼓腹罐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裴氏墓群分布在闻喜县东镇仓底村以东的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的凤凰塬上。总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时代包括了汉代、唐代和宋代。据清光绪年版《闻喜县志》记载,凤凰塬方圆数十里,为三晋望族裴氏祖茔地。又据民国七年版《闻喜县志》载:汉晋唐以来,裴氏诸茔在城东,去祖庄裴柏村十里,日“凤凰原”。北至紫金山,南至涑水,东至牛坞,西至鸡鸣山中,仓底、永青、赵村、柳泉、坡底、居太庄、爱里诸村墓多在焉。墓冢高如小丘,共二百余座。仅仓底村就有二十余座。现仅仓底村东南约2.5公里的“双古堆”有墓冢2座,地 面存圆形封土堆,底径约11.5- 20米, 残高约2.8- -5米不等。 1986年 在该村清理唐吏部侍郎裴皓墓,墓道长39米,有四个天井,出土有陶俑、瓷罐及汉白玉墓志,志文记载了墓主的官职、生卒年月及裴氏家族的源流和族望。

          

          

          名称:北峪铜矿遗址

          时代:战国-唐

          地址:垣曲县毛家湾镇毛家村北峪村

          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峪铜矿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毛家村北峪自然村村东200米的一个矿洞中。为战国、汉代、唐代遗址,大小约4米见方,深约2公里,矿洞几度弃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继续开采。洞内分多条灰坑,灰坑内废弃大量枯朽坑木及泥质灰陶四系罐。

          北峪铜矿遗址所处的中条山地处晋南豫北,考古发掘已在此地区及其附近发现不少与早期炼铜技术有关的遗址遗物。如夏县东下冯发现的铜凿、铜链、铜器及面范等铜制品,经鉴定为既有红铜,也有青铜,属青铜文化。侯马曾发现大规模东周铸铜遗址, 出土陶范三万多块。距中条山不远的洛阳北郊也发现了西周铸铜遗址,出土陶范上万块, 并有大量炉壁、炼渣及青铜工具等遗物。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早期铜器, 也分布在这一带。近年在三门峡歌国墓地又出土了大批西周铜器等等。这些都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 中条山地区铜矿的开发,绝非仅仅始于战国晚期。从地质资源上看, 中条山地区也是夏商时期中原最近的铜矿产地。中条山古铜矿冶遗址应作为探索中国炼铜技术早期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受到更多的重视。北峪铜矿遗址作为战国——唐代的古代采矿遗址以及遗物更能体现古人采矿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历史,更应受到保护。

          1996年1月,北峪铜矿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保单位。

          枣园村古墓群位于张店镇枣园村东北部,1959年6月发掘汉代砖室墓一座。《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篇》予以收录,略称:以1959年发掘的平陆枣园汉墓为例,墓长4.65米,由一个主室和一个耳室组成。主室内满绘壁画,券顶上为云气和四灵图,四壁绘有车马、房屋和人物。其中绘在南壁和西壁的牛耕图和耧播图,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中国最早的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绘画作品。山西省人民政府2000年3月30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桐坡镇东社村(东牌楼街72号)。创建年代不详,宋咸平四年(00)重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增修,元大德七年(1303) 毁于地震,明洪武十二年(1379) 重建,弘治四年(1491)再建,此后屡经修 建,1985年重修。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 多进院式布局,中轴线上原建有泮池、五龙影壁、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侧建有廊庑、传道斋、授业斋、敬一亭。现仅存大成殿和影壁,大成殿为明代建筑,影壁为原状 复原。其余均为1985年重建。庙内存有宋大中祥符八年( 1015)、元至元十一  年(1274)、延佑七年(1320)、明嘉靖四年( 1525)、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五十一年(1712)、乾隆三年(1738)等重修、记事碑22通,明代孔子线刻石像碑1通。

          杨深秀(1849 -1898),字滴村,闻喜县桐城镇仅张村人。他博闻强记,精通

          历法,善书画、诗词,通义理之学,以奇才名乡里。光绪十五年( 1889)中进士,

          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奏实行新政,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同年9月12日,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和康广仁等就义于京师菜市口,卒年49岁。杨深秀墓冢为半圆球形,周边用砖石砌筑,墓冢周长14.8米、 直径4.9米、 高2.1米。墓前竖碑刻1通,青石质,竖长方形,高2米、宽0.75米、 厚0.2米, 碑题为“戊戌志士杨深秀之墓“,碑文记载杨深秀生平,张英俊、邵壁华撰文,赵玉汉书丹。

          

          赵家滑遗址位于平陆县常乐镇赵家滑村,灰土层南北长达1500米,东西宽500米,文化层堆积厚0.4—2米。195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此进行过考察,从灰土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彩色红陶片、夹沙红陶片和夹沙灰陶片,还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鱼网垂、纺轻、纺车等大量石器,并有狗、猪、羊、鸡的骨骼。有关专家认为,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留下的遗址,其所处时代,大致与西安半坡氏族公社的时代相当。山西省人民政府2000年3月30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杏村墓群位于永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赵杏村东,以运风公路为中心,东至三张村南北公路,西至赵杏村西边南北公路西100米,南至晓朝村东西公路,北至席村北约100米,总面积约900万平方米。1993年为配合运城—风陵渡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所、28365365tw五大联赛_365bet正网_365bet在线手机版文物工作站对公路占压范围进行了发掘,墓地由东到西依次为东周竖穴土坑墓、竖穴土洞墓、东汉砖室墓、秦代竖穴土洞墓、唐代竖穴土洞墓。现地表未发现任何遗迹遗物。1996年1月12日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位于河津市清涧街道办事处康家庄村(现山西铝厂厂区内),中国五大回音塔之一,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塔体为方形实心砖结构十三级密檐式,通高30米。塔体分为塔身与塔刹两部分,塔身底层边长4.51米,第一层高6米,北向辟券洞,以上的各层每面皆辟有方形小窗。塔刹呈葫芦状,铁刹的四面和腰部设以铁索至塔顶四角,顶部铸有头西尾东的风信鸟,形制独特。1988年经山西省建筑声学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此塔是很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回音建筑。

          1996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猗顿墓

          时代:春秋                  类别:古墓葬

          地址: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西  

          公布时间及批次:1996年(第三批)

          猗顿墓位于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西。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传说在西河(今山西南部一带)从事畜牧,兼营盐业,十年间成为巨富。猗顿致富后广行仁义,赈济一方,浚涑水,兴灌溉,惠及黎庶商贾,百姓感恩戴德,为其封墓建庙。被奉为“商业之祖”。其墓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本乡武士陈定命出资修葺墓冢,道光十七年(1837)商人郭玉成再次修葺,又在墓冢东南方建门房三间,现仅存一间,坐西朝东,内塑雕像一尊,并置碑刻4通。墓冢直径5米,残高1.2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1986至1996年,临猗县政府屡次修葺,并将墓地规模扩大为10亩。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