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运城>风情运城>运城省保
        第二批
        发表时间:2020-12-10 10:26

          

          

                 樊村戏台位于河津市樊村镇樊村村委会院内,原为关帝庙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关帝庙其他建筑早期已毁,现仅存戏台。根据梁脊板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

          樊村戏台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东西15.1米,南北11.1米,面积167.61平方米。木构件形制硕大古朴,额枋与雀替雕刻精美,屋顶施琉璃脊筒,是河津市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戏台,对研究明早期戏台形制和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戏台做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也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资料。

          1983年10月,樊村戏台以“关帝庙舞台”名称公布为河津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2月,樊村戏台被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河津市文物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对樊村戏台进行全面修缮,将戏台整体抬升1.5米。

          汾阴城址位于荣河镇庙前村,为战国魏汾阴邑,西汉置汾阴县,东汉、晋沿续之,该城址因黄河水泛滥1969年已被彻底冲毁。城址东南为汾阴墓地,墓地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

          韩楫墓位于永济市韩阳镇盘底村祁家坡自然村西。南北长240米,东西宽90米,分布面积约2.16万平方米。韩楫(1528—1605),字伯通,号元川,明蒲州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提督誊黄通政使司右通政。其墓冢已夷平。墓室为水磨青石砌筑,分前室、耳室、椁室(三室,中为韩楫椁室,东西两侧为郭夫人与傅夫人椁室)。原地表存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生及碑刻多通,现仅存碑刻2通。1982年,运城行署文化局、运城地区博物馆曾发掘,出土有青花瓷罐、印泥盒、黑釉瓷瓶、铜钥匙及4通碑碣、墓志铭等(见《文物季刊》1992年1期)。1986年8月18日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柏碑馆又名裴氏祠堂,是唐代河东裴氏家族的祠堂,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9),原址在村东南,后毁于战火,明嘉靖二年(1523)重建,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行维修。碑馆坐北朝南,长方形院落,占地面积2116.5平方 米。现存祠堂1座,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 前檐四根檐柱皆为石方柱,明间和左右次间石柱皆刻对联一-幅:“快沃邑 重刊故里新居双古迹,表晋公前烈唐贤今相两名臣”、“濡笔咏神功- -代高文功日月,刊碑召祖德千秋遗 泽裕云志”。刻于清咸丰元年( 1850)。祠堂内正面分别竖立有裴鸿碑、裴镜民碑、裴光庭碑敕、闻喜裴氏家谱序、重修唐裴晋公祠堂记、重修先晋国文忠公祠堂碑、重修唐裴晋国文忠公祠堂及学田记等7通碑刻,左右山墙处分别竖立平淮西碑、重刻闻喜裴氏家谱序碑。此外,在碑馆院落内还存有近年来搜集的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所立的裴氏三兄弟世德永垂碑1通。

          

          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夏县水头镇上牛村东北约1000米处的道教建筑“堆云洞”中。1928年6月,为恢复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河东党组织,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在嘉康杰的帮助下于堆云洞召开河东地区党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以冯彦俊为书记,范希蠡任副书记的中共河东特委。1929年4月,在堆云洞召开河东特委会议,改为河东特支,嘉康杰任书记。从此党组织以此道观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遗留了秘密印刷洞、藏身洞、会议室等许多革命遗址,成为当时河东地区革命的圣地。1958年,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登记入册,1985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南海峪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垣曲县毛家镇店头村对岸南海峪沟内

          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毛家镇店头村对岸南海峪沟口山坡上,是目前山西省旧石器早期唯一的一处洞穴遗址。该洞是震旦纪时期灰岩生成的山洞,洞口离山间地面约六米,与担山石河第一台地等高,该洞由西向东扩展。

          南海峪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是1957年由王择义在山西垣曲发现。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究所进行了发掘。同年9月,又派出了工作队,会同山西省垣曲县文教局吕辑书前往复查,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的地质时代应属于中更新世或稍晚,文化期为旧石器时期早期或稍晚。大部分洞壁因自然作用破坏,现在保留的仅有靠北岸的一个洞,内填充着厚度不均的堆积物,堆积层是长十米左右,厚一米左右的褐红色土,其间夹杂着岩石碎块、动物化石以及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器、烧骨和灰烬,构成了整个遗址地层的关系。

          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基岩为震旦纪矽质石灰岩,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有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1957年发现,研1958年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究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的地质时代应属于中更新世或稍晚,文化期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或稍晚。

          出土石器有人工打制石英石片和石核等20余件;化石有三门马牙齿、鬣狗、大河狸、犀牛、野羊、鹿和猕猴牙、下颌骨等10余种;石器原料有石英、脉石英、角页岩、石英岩、隧石和蛋白石。石器主要用石片制做,个别由小石块制成。刮削器包括单直刃和单凸刃两类。

          南海峪遗址出土的石制品数量不多,从现有材料看,可能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属同一文化类型。

          1986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